客流检测 【研究】国内地铁客流监测管理专题分析

时间:2022-01-30 14:59   点击:

国内地铁客流监测管理专题分析

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全球交通业务部 陈志敏

1.1引言

今年3月,城市轨道交通协会颁布的《智慧城轨发展纲要》中,提到了针对客流的智能运输组织的体系建设,并指出2025年的发展方向——“部分城市建成基于共享数据、智能设备、智能软件的网络化运输组织系统平台,实现客流分布的实时预测、运输计划的智能化编制、运力与客流的精准匹配;智能调度与应急指挥中心深度融合,初步建成智能化线网运输组织辅助决策系统”。

今年突发的疫情,也对列车满载率控制和客流预测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。地铁运输组织逐渐由“行车组织”,转向“依人运营”。

结合近期国内地铁业主的各大线上论坛、材料,整理出北京、深圳、上海、西安、郑州、天津等地铁业主针对客流管理和运输的已有实践和发展建议,供大家参考。

1.2【北京地铁】

19年运营里程约700km,车站405座,年客运量近40亿人次,日均常态客流量超千万,早晚高峰客流占全日客流的50%以上,高峰期30%的车站承担全路网70%的客流。

疫情之后北京地铁认为路网客流分析和管控是常态化工作,重点放在客流的分析预测,客流既然治不了,重点关注如何控?参照交通运输部对列车拥挤度的控制要求,每天对路网客运量、满载率进行分析,结合其他交管等部门的数据,给出下周的客流应对措施,多方位客流管控,控制满载率。

【已有实践】:

1、先预测:对每周一不同时段数据进行分析,基于已有数据预测下周一同时段,在行车运力安排和客运组织上更有针对性;

2、现场调度:实时关注车站人流密度、实时满载率,预警和响应;

3、评估修正:对前天的措施进行评估分析,修正提前预判的结果;客流分析评估精细化程度需要提升,客流运力应匹配到每条线和每个区段;可利用现有客流视频监控系统的修正;

【关注方向】:

1、超长超强运力安排:郊区线路通勤客流,专人实时监测平台早晚高峰情况,分析断面客流,突破列车最小间隔,改变固定交路,缩短车辆运转全周,提高车辆利用率;

2、过程实时调度管控:地铁实时客流监控系统,通过AFC获得路网前15分钟当天进站量,依据多个历史同期进站量,结合修正系数客流检测,预测后15min进站量,寻找乘客出行规律,获得区段断面满载率,

客流统计_客流检测_北京地铁涨价 客流变化

3、单车实时称重系统:通过称重做换算,按照每平米6人,每人60kg称重换算,从称重换算人数,和实际存在误差;

4、根据反推客流阈值进站量:控制进站人数,北京目前正在调试适用,指导部分车站限流,

5、当前客流风险管控最大风险点在哪?疫情期间相对好控制,主要是信号、车辆设备设施故障,一旦故障,列车延误或中断,目前正在做客流预测预警系统,可以提出在中断时间内会影响到哪些站,哪些线,及时通知客运部门提前进行准备,包括行车组织和客流应对措施,不要靠经验,靠系统的科学决策来指挥。

(来源参考: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调度指挥中心)

1.3【上海地铁】

主要针对进博会车站相关线路的客流监测热力图和短时预测

综合地铁列车信号数据、列车称重数据、清分数据、电信信令数据、监控视频数据和移动高清视频数据等多数据源,进行数据汇总和综合分析,实现对地铁站厅站台的客流感知预警等态势分析应用。

➢结合 BIM 的站厅站台客流实时热力图,反映客流拥挤情况。

➢进博会场馆客流热力图,反映场馆整体客流情况。

➢ 进博会场馆客流导流示意图,展示当前场馆导流情况。

➢ 根据历史数据进行常态分析,实现全天客流趋势,对进博会相关三线地铁运营客流进行15分钟后的预测和预警。

上海地铁的客流信息和进博会场馆的客流数据,并结合历史数据进行分析预测,准确预测未来15分钟的客流情况,预测排队时间等等,让车站指挥人员可以更有效地判断当日运营组织和工作计划,通过掌握实时客流以及预测的大客流场景和列车动态运行情况,执行大客流应急预案,实现客流疏散引导等服务。

(来源参考:上海申通地铁 5G+智慧地铁白皮书)

1.4【深圳地铁】

客流统计_北京地铁涨价 客流变化_客流检测

认为客流监测和发布的及时性非常重要,也是目前的短板和重点:

1、制定预案:包括线网总体预案,线路和车站级预案,

2、现场保障:高峰时段对大客流管控点疏导,通过铁马、绕行、截流,调节进站客流量;

3、行车组织:单线增加运力,加快客流疏散;

【已有实践】(客流信息发布,车站、调度增加及时互通互联):

• 2019年5月,11号线试点上线列车客流监测系统,实时采集列车载重,动态显示拥挤度,满载率;

• 2020年3月,上线微信乘车码小程序,乘客在线可查列车拥挤度(11号线);

【重点关注】:

1、通过车站视频智能分析,关注实时客流分析、异常监测、烟火监测、入侵监测等,增强点、线、网联动的应急处置能力;

2、完善基于票务的客流分析系统,提供尽量实时数据,辅助客流控制决策和应对准备;

1.5【郑州地铁】

郑州地铁在疫情期间按照交通运输部要求满载率不超过50%,高峰期保障行车间隔4min以内,平峰期拉大行车间隔;疫情爆发前客流管控措施,结合线路清分系统的客流断面数据,制定工作日和节假日多套匹配运行方案。

目前主要问题是交路固定、运行图是死的,凭人工经验被动响应,对于突发性的客流事件应先保障乘客安全,安排空车进行载客疏散。目前在筹划客流仿真预测识别的科研项目,建立突发客流事件的应对措施机制。

一、当前客流控制的主要问题:

1、规划时客流预测不准确:对于郑州这样发展较快的新城比较突出明显(5条线的偏差率在20%左右)。设计院设计时算出的运力,后续基本不可更改,待到运营只能做局部有限优化,监测和控制手段再多,也无法改变原来设计上先天不足的缺陷。

2、运营阶段的客流管控:AFC的打包机制(存在5-15min延迟),都是历史数据,利用系统做模拟运算和调整,比如视频和手机信令数据做辅助修正,但还是会存在偏差,另外通过视频分析,主要是视频遮挡,称重算法,多维数据采集层面多元层面的就在

客流检测_北京地铁涨价 客流变化_客流统计

3、运营单位和乘客信息不对称:郑州这样的城市客流规律,可能不如北上广一线城市相对固定,乘客只有已进入车站范围,系统才开始进行运算分析,乘客未到达之前的情况,运营单位目前还是无法获知;乘客目前也是要等到进站以后通过车站PIS系统,才知道线路的拥堵情况,后续还要改进;

4、新售检票模式影响:设计院最初规划的TVM售票和空间利用率不足(目前单程票购买不到10%)。目前普遍推广扫码+刷脸乘车,车站排队的拥堵点,由售票设备到验票设备,转移到闸机和安检设备之前,车站设备布局、闸机设备数量和排队空间,也应随形式变化而做出调整(深圳地铁车站调研时客二分公司也提过)

二、改进建议

1、与社会数据的融合:消除地铁行业数据的数据壁垒,城市大数据和地面的交通数据结合(气象、商业等),新时代的客流监测与社会数据相融合,只靠地铁自身范围内的只能掌握已到达客流的分析预测;对于既成事实的大客流线路细节性的

2、智慧乘客服务:智能运输组织的前提就是信息化的客流监测,运营单位的采集手段已比

较成熟,关键是如何应用,比如全自动驾驶,车车通信,根据需求灵活变更相关交路;

3、客流分析结果:应对后续线网规划和换乘设计进行反哺,尤其对于发展较快的新城市,根据客流分析结果,引导线路规划、车站站点分布,以及出入口设计规划;

4、实时客流监测的系统化设计:客流监测预测,需要从单纯计数系统,向可认人的系统转变。我们在保障隐私的前提下,还需要掌握乘客信息(目前二维码实名制购票,可以掌握约60%乘客信息);

5、客流预测考虑长短期结合:满足运营单位在不同时期的个性化需求;

6、应急响应和故障定级:考虑针对已有相对准确的客流监测结果,与地铁的应急决策措施相结合。比如目前主要考虑的都是行车中断时间故障定级,很少系统数据化考虑将会影响整条线路或线网多少人乘车。建议也应考虑,由原来单按照线路运营中断时间划分故障等级,转变为根据影响出行乘客数量来划分,从而指导线网整体运营决策方向,

(参考来源:郑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调度票务中心)

1.6【西安地铁】

西安地铁目前开通里程不长,但客流强度大(截至6月18日,西安地铁已安全运营3199天,开通以来客运量迅速攀升,累计运输乘客37.61亿乘次,单日高峰是2019年5月1日(劳动节)的329.99万乘次)。当前客流管控主要痛点:

在客流预警层面已做工作如下:

➢ 线网层面:NCC应急指挥中心的建立,对线网客流统计分析起了较大作用。西安地铁认为15min以后的客流预测,对乘客出行和车站客运组织更有指导作用(AFC的票卡数据打包存在延迟,二维码票务数据可以实时获取),建立断面和车站的客流预测模型,预测15min后的断面和车站拥挤度,提前发布客流预警和应对措施(限流、越站等)。

客流统计_北京地铁涨价 客流变化_客流检测

➢车站层面:目前还靠人工经验,后续会车站级自动预案。列车拥挤度在车站PIS系统的显示(通过称重方式)

➢ 乘客层面:在地铁APP发布15min后的客流拥挤度,指导乘客出行,目前正在做。

【关注重点】

1、实时客流的精确统计:结合票务、视频,手机信令等多种数据接入和修正;

2、建立准确的预测模型:高校的研究成果,结合实际应用,预测模型是基于长期大量的数据作为基础,但是需考虑不同城市地铁的个性化;

3、客流控制方案的自动推送:方案自动高效推送下发到执行部门,

4、乘客的换乘轨迹的实时统计:掌握乘客换乘的具体路径,乘客出行的智能化引导:辅助乘客切换导航,给出合理的换乘建议,对北上广深规模线网运营城市有意义;

1.7【天津地铁】

来源参考:天津轨道交通运营集团有限公司调度长 曾小旭

1、客流实时监测系统:自主开发的客流预测系统(据说是北京驿禄),以及APP中的客流热力地图;

2、运能运量匹配分析模型系统:运量数据来自清分系统,运能来自信号系统,根据要求的满载率指标,计算运能与运量的匹配,并给出调整建议和优化方案。

3、线网阻塞下的客流预测:通过将历史客流结合当时准实时客流数据结合分析,给出线网客流的重分配建议,以及线网客流引导和行车计划调整(与北京地铁类似,目前都是北京驿录科技参与应用系统设计)。

客流统计_客流检测_北京地铁涨价 客流变化

1.8 思考

一、价值

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更精确的客流分析和预测,实现运力运量匹配,提升整体运营效率,但各地的地铁单位可能侧重点不尽相同。

比如,深圳地铁更关注实时客流监测,北京地铁关注基于历史数据的客流预测分析和

智能一体化应急;郑州地铁关注新的客流监测手段以及与社会交通数据的充分融合,西安地铁更关注未来短时客流预测和客流预测分析模型的建立等。

对于已经规模线网运营的一线城市,线网运营和客流规律相对较固定,客流改不了,考虑如何控?通过线网日常大客流检测及预警,大型枢纽站站内、站外大客流预警的客流检测客流检测,实现乘客多样化换乘诱导服务和一体化应急;

对于快速发展中的新一线城市,可考虑客流常态监测预测,摸索掌握乘客出行规律,通过客流数据,从而反哺后续地铁线网线路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。

二、数据

客流监测管控,数据来源和获取是核心,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是关键。通过这次疫情,地铁业主也认识到,客流不再是单纯“计数”,还要能够“认人”。一旦出现类似疫情黑天鹅,及时掌握乘客路径轨迹和相关车次影响分析非常重要。越来越多的地铁公司意识到,在保障隐私的前提下,掌握乘客信息,建立用户画像,积累数据资产,还可以应用在精准营销、商业经营等相关领域。

三、算法

1、短期客流预测模型:票务数据和视频数据、列车称重数据的融合修正;

2、长期客流预测模型:社会交通数据和地铁数据的融合,给出客流预测,

3、线网阻塞下的客流疏导:突发事件(目前主要是行车中断)影响人群出行和地铁调度行车改进建议等;

4、站点和线路优化模型:通过出行OD分析,识别诊断地铁站点、线路与出行OD不匹配等问题,匹配出行需求;

疫情之后交通部对列车满载率和拥挤度有明确要求。针对创新意愿较强的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地铁会更有意愿尝试。疫情之前,地铁调度部门关注行车和突发事件处置,疫情后更关注客流监测、分析和应对措施;后疫情时代,地铁客流监测逐步常态化,如何通过新技术手段,信息化和智能化如何应用于更精确的客流管理应用,也逐渐成为业主关注的重点方向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上一篇:连锁店客流统计 购物中心客流量怎么统计并分析? 下一篇:客流统计器 客流“神器”启用 打伞也不碍统计